一段来自古茗门店员工的短视频迅速走红:当顾客询问哪款饮品最受喜爱时,几名店员夸张地转身“逃窜”,这一幕令无数网友捧腹。然而,在笑声背后,却折射出新茶饮行业不为人知的辛劳与压力。
这些被大众争相打卡的爆款产品,表面上只是清凉解渴的美味饮品,实则从备料到出品,每一步都凝聚着高强度的手工操作和精密流程控制,清洁维护更是耗时费力,成为一线员工难以承受之重。
瑞幸、古茗内部员工接连曝光行业真实状态——部分热销单品他们自己都不愿触碰,甚至直言“千万别买”!这并非出于对口味的否定,而是对背后繁复劳动的真实控诉。
在新兴茶饮赛道中,消费者往往以为一杯饮品只需几分钟便可完成,殊不知每一口甘甜背后,都是层层叠加的工序与极限节奏下的精准执行。
以瑞幸推出的“冰镇杨梅瑞纳冰”为例,其制作的步骤涵盖加糖、投放新鲜杨梅、搅拌、加入特调瑞纳冰基底、注入杨梅泥等多达十五个独立步骤。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严丝合缝,稍有偏差便需整杯报废重做。
而在午间或傍晚订单高峰期,频繁返工不仅拉长上班时间,更极大消耗员工的心理耐受力与身体能量。
青橘需现场压榨取汁,茶汤要预先调配后搅打成细腻冰沙,再分层组合,整一个流程对温度、比例、手法均有严格要求。
特别是在客流密集时段,注意力一旦分散就容易出错,而一次失误往往意味着整单重新来过。
这种高难度操作模式,暴露出新式茶饮在标准化进程中的深层矛盾:既要追求差异化创新,又要面对规模化复制的现实瓶颈。
当前茶饮市场高度同质化,新品生命周期极短,一款热门饮品面世仅半个月,市面上便也许会出现大量模仿版本。
为抢占注意力,各大品牌纷纷在制作细节上加码“内卷”。例如黑糖珍珠不够吸睛,便升级为“敲碎+搅拌”的黑糖碎碎冰;普通果茶组合也被重构为双果叠加、三层口感的新形态。
这些所谓的“创新亮点”,虽然提升了产品的传播性与溢价空间,却将成本转嫁至一线员工身上,带来成倍增长的重复性劳动与操作风险。
此类高复杂度流程对员工技能提出极高要求——不仅要熟练掌握各项技术动作,还需在高压、快节奏环境中保持稳定输出。
因此,视频中员工面对“爆款推荐”选择“逃跑”,并非真的厌恶这些饮品,而是用幽默方式表达对繁琐流程与持续加班的真实情绪。
除了复杂的制作流程,新茶饮行业对人工操作的高度依赖,也让员工一直处在超负荷运转状态。
以喜茶经典款“芝士糯糯”为例,糯米的熬制全过程必须依靠人力持续搅动,防止粘锅或结块,确保质地绵密顺滑。
看似简单的一杯饮品,实则是体力与专注力的双重挑战,连续搅打数十分钟已成为常态。
书亦烧仙草推出的“皱叶甘蓝果蔬杯”更是将手工操作推向极致:每一片蔬菜都要经历清洗、浸泡消毒、二次冲洗,并进行精确称重与保质期标注,所有环节均无法通过机器替代完成。
日常工作中,员工还需处理大量需要即时加工的食材:葡萄需逐颗剥皮去籽,水蜜桃要去核捣泥,1点点等品牌的波霸珍珠则需提前数小时煮制,并全程监控火候与搅拌频率,整个准备过程常超过一个小时。
许多一线员工自嘲:“我们不是奶茶师,更像是专职洗菜工。”不仅体能消耗巨大,心理上的倦怠感也随之上升。
部分品牌已开始尝试优化人力分配,如霸王茶姬推行“夜洁计划”,聘请专业外包团队负责闭店后的深度清洁,保障员工按时离岗;喜茶则引入自动去皮机、智能出茶系统及全自动去核设备,大幅度减少机械性劳作,使员工能聚焦于影响风味的关键环节。
不可否认,手工制作有助于保留饮品的新鲜度与独特口感,但若长期过度依赖人工,不仅推高经营成本,也极度影响员工满意度与工作效率,逐渐演变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结构性难题。
这一现象揭示了一个深层矛盾:消费者热衷于“手工鲜制”所带来的高品质想象,却很少意识到背后所承载的巨大劳动代价。
如何在保障产品的质量的同时提升效率,实现人性化管理,已成为茶饮品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
相较于制作环节,茶饮行业的清洁工作更具隐蔽性,却同样是劳动密集型的核心部分。
以“冰镇杨梅瑞纳冰”为例,使用的碎冰机会残留大量果肉纤维与果汁黏液,清理时需拆卸部件、反复刷洗并高温消毒,耗时长达二十分钟以上;而“芝士糯糯”所用容器因含有乳脂成分,极易附着残留物,即便用力刷洗仍难彻底清除。
此外,像杨梅泥、百香果这类原料对储存温度极为敏感,使用后必须立即归冷藏柜,否则极易腐败变质。
员工不仅要完成器具清洁,还需同步管理原料安全,整一个流程环环相扣,耗费大量精力。
霸王茶姬通过外包夜间清洁团队,有效减轻员工负担,确保下班时间可控;而一些仍由员工自行承担全部清洁工作的品牌,则普遍出现加班至凌晨的情况,身心俱疲成为常态。
相比之下,喜茶借助智能化设备降低清洁难度——如配备可自动冲洗的智能出茶机、集成式去皮去核装置,不仅能缩短作业时间,还能减少人为差错,提升整体运作流畅度。
新茶饮高频次、高标准的生产特性,要求企业在确保食品安全与口感一致的同时,科学规划人力资源配置。
倘若继续沿用传统粗放式管理模式,不仅会导致人员流失率居高不下,还可能引发出品不稳定、服务缩水等问题。
由此可见,加大技术投入与推动管理革新,才是破解重复劳动与清洁重负的根本出路。
更重要的是,清洁环节的优化不仅仅是为了减负,更是为提升整体运营效率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引入智能设备与第三方服务支持,员工得以从琐碎事务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具价值的操作环节,如茶汤配比调试、水果风味搭配、新品创意研发等。
原本被视为“隐形成本”的清洁与备料劳动,可完全通过科学管理转化为企业的差异化优势。
所谓的“逃跑挑战”,表面是一场网络娱乐狂欢,实质上是一线员工对沉重劳动负荷的另类发声。
他们并不排斥这些饮品本身,而是渴望社会看见他们在每一杯饮品背后默默付出的努力。
爆款产品的复杂工艺,确实是保证风味层次与品质稳定的重要基础,但如果这份付出得不到合理制度的支持与尊重,终将拖累品牌长远发展。
唯有通过技术创新、自动化工具应用以及现代化管理体系的建立,才能真正缓解员工压力,让劳动更高效、更有尊严。
未来真正卓越的茶饮品牌,不仅能赢得消费者的味蕾认可,更能给予员工体面的工作环境与发展空间。
茶饮行业的未来,不应只停留在口味之争,更应走向可持续的人本管理与系统性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