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日军入侵印度之英帕尔战役(46):骤变的战场局势


来源:米乐体育直播视频    发布时间:2025-07-02 14:45:34

  3月下旬,日军在因多地区的部队已经较具规模。原田少佐指挥的29联队第2大队26日赶到战场后,即奉命前往因多东部山区,当晚便占领因多湖以北的赛特克金。3月底,武兵团在因多地区已经聚集了6到7个步兵大队和将近2个炮兵大队的兵力,但即使在兵团指挥官林少将到达之后,依然缺乏有力的指挥机构,步兵和炮兵之间缺乏有力协同,侦察行动也组织得很糟糕。英印军在该地区构建的强点阵地拥有完备的技术设施和组织体系,一旦林少将对任何一座阵地发动进攻,短时间内就能组织集中的地面炮火和空中轰炸,令日军出现巨大伤亡。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日军主力部队及时在因多地区出现,使得弗格森准将拿下这个重镇的计划落了空。

  由于路途遥远,山区行军困难,弗格森旅最终未能在温盖特规定的3月15日到达因多。在率部进军因多之前,弗格森在距离卡尔弗特旅强点“白城”以西32公里,因多西北40公里的位置,修建了本旅的强点“阿伯丁”阵地。3月20日,温盖特来到“阿伯丁”视察时,告诉弗格森,他会尽快让3个预备旅进入缅甸(除去后来被转调科希马周围山区的23旅外,实际可用2个旅),让弗格森撤销对因多和班茂地区日军发动零星袭击的命令,直接率主力进攻因多,拿下并且守住因多东机场。

  按照历史学家谢尔福德·彼得威尔在《“钦迪特”之战》一书中的说法,当时温盖特的思维已不再局限于一个局部计划,而是回到了盟军高层讨论过的“人猿泰山”计划。根据这个计划,盟军应让印军26师一个整师在缅北的一座机场空降。换句话说,温盖特企图使“钦迪特”在敌后的多次突击行动变得更具攻击性,也更具持久意义。

  按照温盖特的命令,弗格森旅应全速拿下因多。弗格森24日从“阿伯丁”出发之前,一心认为布罗迪的英军第14旅将会配合他进攻因多。然而温盖特已经给布罗迪下令,让他向因多西南而不是东南推进,在那个位置建立第14旅的防御强点和简易机场,袭扰从因多通往钦敦江沿岸霍马林的交通线旅的任务并不是为了支援史迪威在缅北的战斗,而是为了配合斯利姆在英帕尔的行动了。实际上对于弗格森来说,当时最重要的情况在于,当他率部到达因多的时候,日军已经在这一地区大举增兵,组建了武兵团,无论布罗迪旅是否会前来助战,情况都是一样。

  根据弗格森及其他“钦迪特”高级军官的回忆文章综合看来,温盖特当时无论对任何一个“钦迪特”旅的使用都没什么明确的想法,也不太可能有什么涉及战略层面的,影响深远的计划。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对英军第14旅的使用。如果温盖特确实想重新执行“人猿泰山”计划的话,就应该按照弗格森的设想,坚持让第14旅和弗格森旅会合,集中兵力拿下因多,使这一个地区成为让一个整师的兵力空降缅北的基地。温盖特一度似乎真有这个打算。弗格森前往“阿伯丁”之前,留守第16旅后方指挥部的副旅长F.O.凯夫上校曾来到他在曼通的指挥部了解情况。

  凯夫在飞回印度拉拉加特的后方指挥部后,找到师参谋长塔洛克准将,告诉他一旦弗格森急急忙忙赶去因多,“阿伯丁”强点就会被放空,所以尼日利亚团第12营得尽快赶去充当守备队。塔洛克的答复是,全盘作战计划已经改变,温盖特决定,一旦布罗迪的第14旅可以出动,就会立即调去“阿伯丁”。凯夫提出:“日军可能会先向‘阿伯丁’方向运动。”塔洛克直接拨通了温盖特的电话,温盖特非常坚决地答复:“第14旅会在尼日利亚团之前去‘阿伯丁’。”但最终第14旅还是没能成行。

  在弗格森从“阿伯丁”动身的时候,他还一心认为第14旅将会一起参加因多战役。由于温盖特一再催促,弗格森不再等候被派去攻打伦钦的两个支队。接替这两个支队的中国部队迟迟未到,他们已落后主力10日路程,实在是等不了了。在这样一个时间段攻打因多,弗格森实际上处于兵力劣势,而他自己犯下的一些错误无形中又增加了战斗的困难性。在突击开始之前,弗格森没有及时组织他的部队休息,更糟糕的是,他在出动大部队之前,没有派出先头侦察部队勘察“阿伯丁”和因多之间的地形。等他率领大部队行动,发现路上缺水时,不由惊慌失措。3月的缅北炎热干燥,弗格森的两三千官兵和数百头驮畜需要大量饮水,但偏偏没找到多少可用的水源。

  在因多以北10公里的奥克陶村与“印度国民军”第4步兵营一部和少量日军打了一场遭遇战后,康伯利奇少校的45支队和威尔金森中校的莱斯特营第17支队已经意识到,在到达因多的淡水湖之前,根本就不会找到水源。康伯里奇接到命令,让他率部进入湖北边的交通要地赛特克金,弗格森旅长会直接率第17支队向因多推进。

  康伯里奇支队在赛特克金村外,遭到等候多时的日军第29联队第2大队火力阻击。为了赶到湖边的水源地,康伯里奇组织了多次突击,但全被原田少佐的部队击退。

  按照温盖特和弗格森原先商定的计划,俯瞰因多城的恰刚岭和因多湖,将是第16旅攻入因多的通道。通往班茂的公路会派另一个支队阻断,以防日军从西面增援,另外还会派一个支队迂回包抄,从南面向因多推进。西萨利郡王后团1营的两个支队承担了这项任务,结果与日军运兵卡车狭路相逢。混战中,王后团1营的许多骡马被击毙,从而无法继续携带重武器。他们的营长也在战斗中负伤。接报的弗格森意识到无法运输重武器的这个营的两个支队已经没办法承担主攻任务,便让他们负责尽力骚扰日军。被编为第45和54两个支队的第45侦察团在遭遇战中出现重大事故,一颗爆裂子弹点燃了一头骡子背负的火焰喷射器燃料,骡子后背和顿时烧成一片,疼痛难忍。被火势惊到的这头骡子撒开蹄子乱跑,一头撞进一座储存迫击炮弹和子弹的临时弹药库,引爆了许多弹药。

  弗格森一度无法与“阿伯丁”基地取得任何无线电联系,偏偏这样一个时间段日军正在逼近英帕尔平原,凯夫上校带领第16旅后方指挥部人员撤往阿萨姆邦的锡莱特去了,使得弗格森整整24小时处于无线电失联状态。这段时间“阿伯丁”谣言四起,有人说日军很快就会以压倒优势兵力占领这个强点,美军轻型飞机也撤到德罗去了。基地指挥官因未能及时制止谣言,后来被科克伦上校撤职。弗格森很快就了解到日军已经在因多集结了数千兵力,而他带到因多的作战部队不过1800人。虽然弗格森当时能用来攻坚的兵力只有3个支队,他仍然决定一试。

  莱斯特团2营营长威尔金森中校,用吊带挂着一条受伤的胳膊,指挥他的第17支队一路向因多突破,在遭遇日军之前,成功到达东机场边缘地带。比起到达目标令他们更为兴奋的是,附近就是一条叫做因瓦的小溪,渴得嗓子冒烟的他们总算是得救了。等到大家七手八脚灌满水壶、威尔金森指挥大家就在溪边挖掘战壕和散兵坑,构筑阵地。

  日军武兵团指挥官林义秀少将,得知英印军约1个旅的兵力正在因多湖周围出没,一部已经在因多湖东岸的东机场附近构筑防御阵地,不敢怠慢,集中第24独立混成旅团之141独立步兵大队、第51步兵联队第2大队和从茂卢撤下来的114步兵联队第3大队共3个大队的兵力阻击,重点是湖东面威尔金森支队的阵地。

  威尔金森中校带着臂伤,指挥他的部队同日军的正面进攻周旋,在第1空中突击部队的近地轰炸支援下,坚持了整整3天。可惜的是,英军第16旅其他各部因为缺乏更精确的地图和情报,在日军的阻击下也始终未能找到突破口,没有及时接应威尔金森支队。弗格森旅长眼看自己的部队兵力已经太过分散,继续久战有被日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危险,终于下令退却,撤到“阿伯丁”重新组织,择机再战。77旅旅长卡尔弗特准将—针见血地指出了弗格森旅这次进攻的最严重的问题:“他们就好像分开的五根手指一样从各个方向发力,根本就没有捏成一个拳头集中力量打击日本人。”

  温盖特少将生前的最后一批照片之一,第二次“钦迪特”远征期间,他坐在C-47运输机上,腿上倚着一支步枪。

  3、4月之交,弗格森撤退后,日军武兵团追击部队一路从赛特克金北追,但他们最终并没有向西北追到“阿伯丁”,反而沿着铁路线一直追到茂卢一带,发现了卡尔弗特在赫努村附近建立的“白城”强点阵地。

  弗格森退到“阿伯丁”后,确认这个防御阵地没有受到威胁,而且尼日利亚团的部队正在赶来驻防,不由暂时松了口气,但对他来说,危险情况还是出现了。布罗迪准将的英军第14旅并没有像他和温盖特曾经商议过的那样,向“阿伯丁”方向靠拢,反而南下梅扎河谷去了。

  第14旅的这次调动是温盖特最后的作战命令。3月24日的风雨之夜,就在温盖特乘坐B-25轰炸机离开英帕尔的时候,座机不幸撞山失事,所有乘员全部身亡。

  得知温盖特的死讯,弗格森一时失魂落魄。现在不仅他自己进攻因多的计划已经没办法实现,整个第二次“钦迪特”远征作战都面临巨大危机。弗格森无比沮丧:“温盖特死了,他的计划和他一起被埋葬了。”

  英印军官方战史作者觉得,温盖特在23日,让英军第14旅南下平梨铺西南34公里的阿勒祖,破坏日军在文多和钦敦江之间的交通线,要么是误解,要么就是对斯利姆的意图完全不当回事。相当一部分历史学家认同这一观点。

  但也有不少人对这种观点不以为然。罗伯特·汤普森等人指出,3月21日,斯利姆同意将英军第14旅仍交温盖特指挥,温盖特后来将这个旅用于对付日军第15军通往英帕尔的交通线,而不是用于配合史迪威作战,实际上与“钦迪特”的主要目标有悖,尽管加上西非第3旅,在缅北执行主要任务的“钦迪特”部队仍有4个旅。

  在英帕尔战役形势仍存在诸多变数的4月,斯利姆本人确实认真考虑过使用“钦迪特”部队打击日军第15军在钦敦江周围的交通线。而温盖特自然会准备好针对各种不同条件的应急计划。A计划根据1944年2月4日第14集团军给“钦迪特”的命令,全力支持史迪威在缅北作战。B计划包括满足支援史迪威承诺的内容,但同时也包括使用英军第14旅和印军23旅攻击日军通往钦敦江交通线的内容。温盖特虽然爱冒险,思路不那么正规,但他身为高级指挥官,还不至于完全无视执行B计划的可能性。当然,如果温盖特能够及时了解弗格森在因多遇到的种种困难,那么在他的权限之内,还是有可能将第14旅调去助战的,但由于他的意外身亡,第14旅终究是没能助弗格森一臂之力。

  (上图)美军第10航空队第1飞行突击大队长菲尔·科克伦上校(前方编号13号的驾驶员)正在驾驶P-51“野马”式战斗机执行支援“钦迪特”部队的飞行任务。

  弗格森对因多的进攻虽然失利,但仍然产生了许多积极成果。第16旅在因多地区发现了大量日军修建的仓库,储存的都是供应英帕尔和胡康河谷前线各师团的物资。科克伦的航空兵根据弗格森提供的情报实施空袭。根据缅甸方面军资料中的说法,从短期来看,空袭对胡康河谷的第18师团造成的影响,要比对英帕尔的3个师团更明显,“钦迪特”作战对英帕尔方向的日军兵力牵制数量不多,对整体补给状况的影响也有限。

  不过第15军后方主任参谋薄井少佐、第15师团参谋长冈田少将和缅甸方面军后方主任参谋上村少佐都承认,“钦迪特”部队的行动使得第2输送司令部的计划完全无用,导致第15师团和第31师团在用完携带的大约25日份的给养后,几乎再也没办法得到补给,那么从长久来看,“钦迪特”作战对日军补给线和仓储设施的袭击,对英帕尔方面的日军行动还是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牵制作用。有意思的是,斯利姆在他的回忆著作中提到了布罗迪的英军第14旅一部参与弗格森第16旅对因多的突袭,而这显然有误,这种误解可以证明他对“钦迪特”部队的作战过程了解确实很有限,温盖特的印军第3师有着非常大程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温盖特不幸遇难的时候,史迪威率中国驻印军正在向密 支 那进军,英印军第4军正在英帕尔与日军第15军主力鏖战,他指挥的第二次“钦迪特”远征也正在进入关键时期。无论爱戴他还是讨厌他的人都承认,他在最不该出事的时候死了。得知温盖特的死讯,斯利姆必须去处理的一个问题是找谁来接替他的位置。当时英帕尔战役已经进行了十多天,斯利姆的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斯库恩斯的第4军身上,但对“钦迪特”也不能忽视。

  要想让“钦迪特”部队的“星期四作战”按照温盖特生前的计划继续下去,他的继任者至少应当认同他生前的理念和想法,能够包容他的刺头儿性格,一心一意致力于保证这一作战能够成功,而且为了捍卫这支部队,能够与对他们怀有敌意的高级指挥官据理力争。斯利姆选择了印军111旅旅长伦泰恩准将接替温盖特的指挥权。伦泰恩将温盖特视为自命不凡的暴发户,对他的军事理论不屑一顾,认为那些鬼门道未经证实,根本就不可靠。况且在第二次“钦迪特”远征开始后,年龄偏大的伦泰恩身体一直不好,显然无法适应战事的考验。斯利姆启用伦泰恩继任,导致第二次“钦迪特”远征后半程的行动,以及他的这次人事安排本身都备受争议。

  当时温盖特潜在的继任人选有几个。温盖特的副手赛姆斯少将,在他的英军第70师为了这次远征被分拆重编后,为了给温盖特让出一把手的位置,强忍不满,甘居次席,但他的能力毋庸置疑。坐镇后方指挥部的参谋长塔洛克准将,和温盖特在军校时就是同窗,对他和“钦迪特”的一切都很了解。曾经主持过缅甸的丛林战学校,参加过第一次“钦迪特”远征,在所有旅长中对温盖特军事理论最为推崇的卡尔弗特准将。当然,抛却和温盖特之间不太和谐的私人关系不谈,颇具声望,在1942年缅甸败北后,一路随大部队艰苦行军撤回印度,后来一手按照“钦迪特”作战原则重整和训练第111旅的廓尔喀团军官伦泰恩准将也是人选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斯利姆虽然从来就没认同过温盖特实施大规模敌后作战的军事理论,两人除了公事之外也谈不上任何私交,但他对温盖特能力的评价并不低,在决定温盖特的继任人选时,斯利姆也没有独断专行。3月26日,斯利姆拨通了塔洛克的电话。斯利姆很清楚塔洛克和温盖特的密切关系,不久前,在“钦迪特”的两个空降旅行将起飞之际,“钦迪特”指挥部收到“皮卡迪利”空降点被封锁的消息时,塔洛克镇定自若的表现,给他的印象很深。同时塔洛克也最了解各个候选人的情况,所以斯利姆主动找他讨论这个问题。

  塔洛克首先告诉斯利姆:“温盖特生前曾经承诺过,一旦他本人发生任何意外,就让我接任‘钦迪特’部队总指挥官。”斯利姆没有答话,其他两名“钦迪特”高级军官也对他说过同样的话,温盖特在非正式场合自然可以对塔洛克或者任何人表达自己的看法,但他生前身后都没有正式的人事任命权。塔洛克很清楚这一点,随即话锋一转:“但我认为我本人不适合担任这一职务。”斯利姆淡然问道:“为什么?”塔洛克的回答也很平静:“很简单,我从来就没在战场上指挥过哪怕一个支队。”此话一出,有着同样问题的赛姆斯少将自然也被排除了。两人接着讨论了卡尔弗特,认为他是个颇有军事天赋的拼命三郎,但未必适合更高一级的指挥岗位。在讨论了各种可能性之后,塔洛克对斯利姆说道:“在所有继任指挥官人选当中,伦泰恩和温盖特是最合拍的。”

  塔洛克将这次通话称为“我一生经历过的最艰难的电话会谈”。可见他对斯利姆说的并不全是真心话,斯利姆也肯定让他感受到了压力。伦泰恩与温盖特不合根本就不是秘密,塔洛克之所以说出与事实完全不符的话,只有一个原因,伦泰恩是斯利姆中意的合适人选。伦泰恩和斯利姆一样,是廓尔喀团出身的军官。斯利姆显然希望这么一个和自己背景相似,又不会像温盖特那样经常令他头痛的军官接管指挥权。温盖特只要感觉自己的意愿无法在英印军得到满足,就会直接打电报给丘吉尔首相求援,这让韦维尔之外的所有高级指挥官备受压力,最为困扰的就是温盖特的直属上司斯利姆,那么斯利姆希望新任总指挥官别再给他制造这样的麻烦也就不难理解了。

  (上图)温盖特的继任者沃尔特·伦泰恩少将。无论“钦迪特”官兵,还是后世的历史学家和研究者们,对他的评价都远不如温盖特。斯利姆选择他接替温盖特的职务,更看重的显然不是他的能力。

  次日,塔洛克飞赴库米拉,与斯利姆和他的参谋长埃尔文准将讨论温盖特生前留下的“钦迪特”作战计划前景。当时英帕尔的战况正是最危险的时候,斯利姆迫切希望让“钦迪特”部队撤出在缅北敌后建立的强点,为英帕尔助战。

  “你看让所有“钦迪特’部队在葛礼瓦集中起来,打击日军第15军更靠近英帕尔战场的交通线怎么样?”

  塔洛克清楚自己这时候的答复意味着什么,在总指挥官的人选上他可以妥协和屈从,但事关“星期四作战”战役计划的原则问题,他一步也不能让:“不妥,弗格森和卡尔弗特的两个旅都在因多周围地区与敌军交战,就目前的情况去看,这两个旅的强点不会被切断联系。如果‘钦迪特’部队现在大举向钦敦江方向运动的话,日军很容易在附近的子不语山区向他们发动攻击。”

  斯利姆明白改变“钦迪特”战役计划非同小可,而且塔洛克道出的潜在危险不容小视,便不再坚持己见。

  塔洛克驳回斯利姆的这一计划,意味着卡尔弗特和弗格森的2个旅(加上后来调去的西非第3旅、一共3个旅)将会继续留在缅北敌后,威胁日军通往缅北的交通线,而且能阻止缅甸方面军派兵增援第18师团。

  双方继续讨论后,达成了妥协方案,斯利姆同意3个“钦迪特”旅留在缅北继续活动,但除了布罗迪的英军第14旅外,印军第111旅也要向西运动,封锁日军第15和31师团将会使用的公路。后来塔洛克自责不该将主动权交给斯利姆,认为这与后来斯利姆将“钦迪特”的指挥权移交给史迪威,导致部队严重减员有直接关系。

  无论“钦迪特”的各级官兵对新任总指挥官伦泰恩的评价如何,得到少将职务军衔的他还是在3月30日飞离缅甸,接管整个“钦迪特”部队的指挥权。此时的伦泰恩毫无活力,忧心忡忡,担心“百老汇”基地和“白城”强点几天内就会被日军占领,完全没有办法让人放心。

  赛姆斯少将从集团军群总司令吉法德中将处得知,斯利姆让伦泰恩接替温盖特留下的职务。原先一直屈就“钦迪特”副总指挥兼印军第3师副师长的他再也按捺不住,将斯利姆和塔洛克两人都数落了一通,直接给伦敦的帝国陆军总参谋部提交正式抗议信,索性连副总指挥兼副师长的职务都不要了。从未想过造成这种局面的塔洛克,不久奉命接替赛姆斯留下的职务。

  伦泰恩上任后,在后勤方面,更为倚重优秀的行政事务军官内维尔·马克斯准将,对塔洛克敬而远之。他留下的111旅旅长一职,由第9廓尔喀团4营营长莫里斯接任。但由于莫里斯正在率领大约1300人规模的莫里斯部队经八莫向密 支 那方向急速推进,最后采取了折衷方案,莫里斯的职务军衔晋升准将,接任旅长一职,但111旅主力的实际指挥任务委托给旅副官约翰·马斯特斯少校。

  4月3日,伦泰恩出席了在乔尔哈特举行的一次盟军高级将领会议。蒙巴顿、斯利姆、史迪威、斯托普福德、第3战术航空队司令鲍德温少将和史迪威的参谋长柏德诺准将,全都出席了会议,商讨怎么样应对陷入最黑暗时刻的英帕尔前线局势。史迪威担心科希马一带的日军会进逼他在雷多的铁路站,主动向老朋友斯利姆提出,可以让自己指挥的一个中国师支援英帕尔。

  斯利姆无意使英帕尔前线的问题因此复杂化,婉拒了史迪威的好意。斯利姆的应对方案前文已叙,以斯托普福德的英印军第33军为主力,在科希马封堵日军第31师团。为保护第33军的侧翼,同时骚扰日军在科希马周边的交通线,斯利姆在会上明白准确地提出,印军23旅将会长期调出“钦迪特”部队的战斗序列,但他同时保证,伦泰恩的主力部队仍会负责破坏和骚扰与史迪威作战的缅甸日军的交通线个“钦迪特”旅的兵力向钦敦江方向运动,以减轻斯库恩斯第4军压力的提案,得到了蒙巴顿的认可。

  会后伦泰恩飞赴“阿伯丁”,与他部下的各位旅长会面,告诉他们上级可能会在将来让让他们转变进攻方向,为英帕尔前敌分忧。弗格森和卡尔弗特两人当场就跳了起来。

  “‘白城’和‘百老汇’两个基地运作的时间都不长。这两个地方战略地位都很重要,理应继续发挥作用,没理由丢弃!”

  (上图)温盖特少将去世前不久,在百老汇机场等待一次夜间空投时,与其他几位军官的合影。从左至右:弗兰克·梅里尔上校、J.R.埃里森上校、迈克·卡尔弗特准将、波罗上尉、温盖特少将、W.斯科特上校和弗朗西斯·斯图尔特少校。

  弗格森和卡尔弗特都是温盖特生前非常倚重的部下,伦泰恩早料到他们会有不同意见,却没想到连他的老部队111旅的几位军官也不答应,说话甚至更加难听。

  “现在我们成了装进大桶的免费赠品了,谁有需要就来拿。我们本来的那些战略计划是不是统统都丢一边儿去啦?”

  “钦迪特”各级官兵对成天无精打采,心事重重的伦泰恩都没什么好印象。前任总指挥温盖特虽然为人严酷,脾气古怪,但有自己的主见,又能为自己的部队力争,而伦泰恩简直成了个摆设。

  6天之后,英帕尔前线的局势已趋缓解,斯利姆在给伦泰恩的新命令中,明确说不用让他的两个旅去因多以西的公路行动,斯托普福德会继续保留印军第23旅,但“钦迪特”的其他部队会全部用于支援史迪威的缅北作战。此后“钦迪特”主力全部用于缅北作战,直至8月底为止,有力支援了史迪威率领的中国驻印军和从云南南下的中国第二路远征军的军事行动,但与英帕尔战役已无多少关联。